122 | 0 | 4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中华文化在两宋时期达到古代中国的鼎盛,饮食文化同步发展,食书阶段性涌现。自宋至清10个世纪间,形成“天下食学家与食书大半出下江”的特点,浦江吴氏《中馈录》具有中国历史食书书写的范本意义。从菜谱学角度审视其食品名目特色、时空历史信息和书写风格等,可知该书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可能是吴直方。它是研究宋元时期浦江及浙中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如今仍具大众与日常的社会属性,是一本体现平民意识的“大众食谱”。《吴氏中馈录》的菜谱学识读,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区域饮食特色的形成。
Abstract:[1]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J].读书通讯,1943(62):8.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4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97.
[3]赵荣光.中国饮食史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9.
[5]赵荣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义[J].中国烹饪,1990(10):20-21.
[6]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M].香港:东美出版社,2003:392-438.
[7]王斯.袁枚《随园食单》的外译本和国际影响力:兼及“中华食学著作随园奖”的缘起与回顾[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1-10.
[8]曹植.送应氏诗二首[M]//萧统.文选:上册.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292.
[9]郑樵.四库家藏·通志略[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
[10]周公.周礼仪礼[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245.
[11]赵荣光.中华食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260.
[12]曾懿.中馈录[J].妇女时报,1911(3):71.
[13]赵荣光.中华饮食文化史: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226.
[14]浦江县地方志编纂室.浦江县志:修订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153-163.
[15]吴氏网.浙江省浦江县吴氏[EB/OL].(2009-05-20)[2023-04-24].http://w.worldwu.com/Article/tp/zhejiang/200905/3939.html.
[16]宋濂.元史·脱脱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3341.
[17]卢勇.吴镇《竹谱图卷》之考辨:上[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212.
[18]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91.
(1)本文基于作者2023年11月6日在浙江省浦江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的《吴氏中馈录》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
(1)博明:《西斋偶得·饮食音乐》,嘉庆六年(1801)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班固:《汉书》,《王莽传下》卷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
(3)《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1)《周易正义·家人》卷四《十三经注疏》上。
(1)柯劭忞:《新元史》卷二一一《列传第一百八》。
(2)宋濂:《浦阳人物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4页。
(3)《宋元学案》卷八十二《北山四先生学案》。
(4)朱瑞熙:《浦江吴氏〈中馈录〉不是宋代著作》,《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一期。《饮食文化研究》系本人义务创办并长期任主编的杂志,杂志维系十年,刊文原则为国际范围食学范畴具创见性。
基本信息:
DOI:10.19846/j.cnki.nzxb.202501001
中图分类号:TS971
引用信息:
[1]赵荣光.“浦江吴氏”女厨师说质疑——《吴氏中馈录》的菜谱学识读[J].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5,33(01):1-6.DOI:10.19846/j.cnki.nzxb.202501001.
基金信息: